深圳市扩大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实施方案
Abstract: |
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是新时代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城市消费潜力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圳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规模显著提升,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但也存在消费供给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多样化消费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激发居民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消费新动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发〔2019〕32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顺应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旅游和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提质有机协同,加快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贡献度、业态创新度、消费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发展实力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文化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优秀文艺作品、新兴网络视听作品、创意文化产品、高端工艺美术、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等竞相推出,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高雅、健康、新兴文化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文化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消费习惯逐步养成,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例达到5 %。 ——旅游消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旅游消费环境显著改善,旅游新业态加快推出。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文明旅游成为新时尚,旅游消费意愿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25亿人次。城市旅游影响持续扩大,成为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亚太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 ——体育消费。体育健身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40 %。体育健身和消费观念牢固树立,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身热情得到充分激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产业链更加完善,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消费设施。加快实施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高水平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等重大文化设施,提升完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夯实文化消费设施基础。鼓励对传统演出场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产业园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合理配置生活休闲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书吧,丰富文化消费供给。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支持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推动东部华侨城、小梅沙片区、大鹏所城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东部海岸体育“一中心、三基地”,规划建设梅沙国标舞小镇,积极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完善山海休闲廊道、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推进与滨海慢行路径及绿道系统相结合,形成整体的山、海、城旅游路线。加快推进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扩大体育活动场所供给,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分布。 (二)培育消费特色。充分发挥深圳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文体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福田华强北商业街、莲花山市民中心片区,罗湖水贝珠宝聚集区、梧桐山片区,南山华侨城文创园、蛇口片区,盐田中英街、大小梅沙片区,宝安松岗琥珀集聚区、海上田园片区,龙岗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三联水晶玉石村、李朗水贝珠宝集聚区,坪山马峦山、大万世居,光明时间谷、光明小镇、光明农场大观园,龙华大浪时尚小镇、观澜版画村、观澜红木集聚区,大鹏所城、较场尾、杨梅坑片区,深汕合作区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等建设,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突出发展特色,逐渐培育打造成为融深圳城市文化、产业、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新兴特色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丰富“城市文化菜单”,提升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动漫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依托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世界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品牌文化活动、会展和体育赛事特色消费。大力发展电子竞技、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新兴消费项目,培育文化、体育、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兴特色消费。 (三)创新消费业态。鼓励文体旅游消费业态创新,促进演艺娱乐、艺术培训、动漫游戏、图书发行、旅游、健身等传统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业态融合,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样化、多业态的新型商业模式,满足居民多元文化需求。鼓励创新文化消费个性化设计,定制消费满足个性化需求。积极发展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房车露营、游艇休闲等新兴消费业态,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消费产品。加快发展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借助科技与设计创新平台,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购物品牌,擦亮“深圳礼物”名片。 (四)提升供给质量。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惠民政策,推动景区实施门票减免、淡季打折和演出门票、日间KTV订房打折等惠民举措。加大原创歌舞剧、音乐剧、话剧、影视动漫和原创音乐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提升文化内容产品供给质量。加快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和现代高端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研发生产,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优化提升现有旅游线路设置,不断挖掘新的文化旅游路线,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培育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加快开发和推广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改善入境旅游消费环境,扩大入境游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国际高水平文体活动,集聚足球、篮球、网球等高端体育赛事资源。加大政府购买优质文化和体育服务力度,联合金融机构、知名企业举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 (五)提振夜间消费。结合“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加大文化、旅游和体育夜间消费产品供应,丰富市民夜间文化休闲生活。探索扩大公共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夜间开放范围,增加开放时长,推广24小时书吧模式,更好满足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和“阳光娱乐”行动,加大高雅艺术票房补贴力度,培育和扩大文化艺术消费群体。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积极引导景区、星级酒店、旅游特色街区举办夜间旅游活动,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结合灯光秀、音乐节、泼水节、啤酒 |
---|